11月6日,北京人民大会堂,中国首届羊绒羊毛行业表彰会在这里隆重举办。“中国羊绒行业百强企业”名单中,“邯郸市圣雪海羊绒有限公司”赫然在列;圣雪海羊绒系列产品,荣获“中国羊绒行业最具市场价值产品”殊荣;该公司总经理张帅奇被冠以“中国羊绒行业突出人物”称号。这是在此次表彰会上,我市荣获殊荣的惟一企业。
“圣雪海”来自西藏阿里。这里水草葱郁、空气清新,美丽的自然景色历经狂风骤雨、寒暑过往,更加豪放自己纯厚宽广、浑然天地的风情。张帅奇亲赴此地,置身其中,仿佛看到了岁月的洁净清透,听到了时光的琴音素歌。他淡忘了思绪的纠结,淡忘了名利的取舍。心是远离尘嚣的舒爽与通透,满怀只有无比轻松、大彻大悟的灵魂。那一刻,一个名字涌上他的心头:“圣雪海”——圣洁白雪覆盖的地方,如同一片雪海。她恬淡安详,蓄含着诗意的意境——源自圣山,温暖身心。
邯郸市圣雪海羊绒有限公司位于肥乡县工业园区,总投资1.7亿元, 占地155亩,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。是一家专业从事加工山羊绒和羊绒系列制品的大型企业,至今已拥有18年的自营进出口历史。在欧洲严格的质量标准下,素以百分之百纯山羊绒著称,远超国内95%的标准。年产300多吨水洗无毛山羊绒、300多吨羊绒纱、30万件羊绒衫,年产值3亿元,利税3000万元,年出口创汇3000万美元,是目前我市最大的山羊绒出口加工企业。该公司采用国际最先进的生产设备,加工的无毛羊绒被意大利、日本、英国等国家的客户列为中国指定供应产品。“圣雪海”品牌的羊绒制品在等国内多个大中城市设立了营销专柜和专卖店。
张帅奇,“邯郸市圣雪海羊绒有限公司”由他一手创立,并在他的坚守中发展、壮大。成功男人的沧桑感镌刻在他的脸上。谈起公司的发展史,张帅奇的思绪又回到了十八年前,眼神也变得悠远而专注,一幅奋斗十八年,奉献十八载的“圣雪海羊绒”画卷徐徐展开。
●“下海”
1965年,张帅奇出生在邯郸市肥乡县肥乡镇高庄村一个普通的家庭。1982年,张帅奇毕业于邯郸市工业学校,先后被分配、调动到肥乡县经济贸易委员会、经协、企业局、民营办等单位工作。1989年,顺应机关干部经商的时代大潮,他开始“下海”,做起钢材、木材、化工、电视机等生意,几年下来,没少体会“呛水”的滋味,也积累了许多经验,积攒了一些积蓄。
1993年,有朋友建议他做羊绒生意。可是,“肥乡只是紧临邯郸市的一个小县城,既远离‘风吹草低见牛羊’的原料地,也不是羊绒制品的主消费市场,这生意,能做吗?”亲朋好友质疑与反对的压力纷至沓来,张帅奇也踌躇不定。后来,经过一番考察张帅奇了解到,我国是羊绒生产大国,产量占世界的三分之二以上。且羊绒非常贵重,素有“软黄金”、“纤维钻石”的美誉,市场需求非常紧张,羊绒大战已是硝烟四起。而当时羊绒业在我市还是个空白……他考虑再三,认定该项目有很大的市场前景,最终拍板:“这生意,做了。”就这样,张帅奇跟来自亲朋的压力,也跟自己,较上了劲。
●创业艰辛
当年8月,张帅奇用借来60万元,租下肥乡县张达乡一个占地4亩的破旧厂区。原有的旧仓库改建成生产车间,他又从河南买来几台二手的纺织设备进行了改装。“肥乡县绒毛厂”初具规模。主要的生产项目,就是从山羊毛中提取山羊绒,再加工、生产成无毛山羊绒。
创业是艰辛的。白天一身汗,晚上几多思,“为伊消得人憔悴”,这几乎是每一个创业者都要经历的心路历程。那时,每次到宁夏、甘肃等地进货,张帅奇必亲身前往,辛劳奔波。由于当时沿途多经沙石路段,行车缓慢,常有偷窃货物行为发生。张帅奇想了一个办法,用木头装钉成一个小阁子,装在货车后端的原料下面,两名员工蹲守在里面以防盗窃。一端拴着个铃铛的绳子,固定在木阁与驾驶室之间。途中如遇情况,阁子里的人便拉扯绳子。一次,驾驶室内突然铃声大作。张帅奇急忙停车查看,原来重达十来吨的原料压塌了木阁,两名员工被埋在原料和木条的下面。张帅奇费了半天劲,总算把两人救了出来。虽无大碍,但回想起来,总心有余悸。
还有一次,他驾车行驶到宁夏与陕北交界处时,遇修路堵车,被困十几个小时后,被当地老乡邀至窑洞中。老乡给他端来小米稀粥、棒子面窝头、腌洋白菜。张帅奇吃得赞不绝口,至今仍印象深刻。他称这是“一生中吃得最好的饭”。
艰辛,没有白白付出,得到的是丰厚的回报。该厂加工的羊绒纯度高,价位低,所以生意好得出奇。往往是产品还没生产出来,就有几十辆车排队等着购货,且全都是现金交易。当年,该厂就实现效益100多万。
然而,市场经济变幻莫测。1995年,羊绒市场价格一下由高峰跌入谷底。所幸绒毛厂规模小,库存少,虽然受了些冲击,但并没有伤筋动骨。而真正把厂子逼到生死存亡关头的,是一批掺杂了重晶粉的原绒原料。
●绝境重生
由于羊绒市场利润高,往毛绒掺杂杂物的现象十分严重。黄油、盐水、白糖水、沙土、重晶粉(石头粉),五花八门防不胜防。1995年元月,该厂倾注全部家产购回了十几吨原料,发现里面掺杂了大量的重晶粉。原本每斤山羊毛可提取四两至半斤山羊绒,可这一批每斤的提取量不到二两。对绒毛厂来说,这简直是毁灭性的打击。一时间,厂子处于破产的边缘,张帅奇也深陷在矛盾之中:“是坚持走下去,还是放弃?”质疑的声音仍响在耳畔,可创业的艰辛也历历在目。最终,张帅奇性格中的执拗占了上风,他决定:坚持。于是,一方面他向法院起诉原料供货方,一步步把官司打到了最高人民法院、最高检察院,最后终以该厂获胜索赔告终;另一方面,厂子降低了资金周转率,薄利多销。经过一年多的“苟延残喘”,绒毛厂渐渐地缓过劲来,度过了生存的危机,恢复了正常的生产、销售。
此次事件,是该厂经历过的一次最严酷的考验,也令张帅奇明确认识到:做事、做生意,如同做人,须固守诚信,掺不得半点儿虚假。
●“国内一流的羊绒加企业”
1997年,市场行情好转,站稳脚跟的绒毛厂便扩大生产规模。在原厂区的北侧购买了16亩土地,新建了厂房、车间、宿舍。投资100万元购置了20多台新机器。从此,该厂有了成型的厂区,并改名为“肥乡县舒琦羊绒有限公司”。2007年,该公司又新购置两万多平米的土地,兴建了厂房、办公楼、宿舍、职工食堂。“无论是生产设备、规模,还是用工待遇、生产效率,这里,都堪称国内一流的羊绒加工企业。”张帅奇无不自豪地说。
●企业足迹
2001年, “肥乡县舒琦羊绒有限公司”取得进出口资格证,当年直接出口创汇300万美元;
2004年,舒琦公司接触包括意大利细内达羊绒企业在内国外大客户,出口创汇800万美元;
2006年,公司购进国内最先进的186型梳绒机16台(套),生产能力翻番,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意大利纺纱生产线,年生产无毛绒200吨,“舒琦”被意大利、日本、英国等国家的客户列为中国指定供应商,当年实现销售收入7220万元;
2007-2009年,舒琦羊绒公司连续三年无毛绒出口额位居国内行业前五名;
2009年,外贸出口额增幅在邯郸市位列第三。截至2009年底,资产总额达到1.5亿元,销售收入1.3亿元 |